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涵盖准入退出、公平竞争、执法规范、质量基础、安全底线、国际对接、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未来门研究院结合企业实务需求,提炼以下关键政策要点与应对建议,助力企业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

准入优化:电子营业执照拓展至纳税、社保、金融、招投标等高频场景,推进“一企一照一码”。
退出简化:推动强制注销制度,强化破产与变更、注销衔接。
企业应对:
尽早布局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提升办事效率。
规范企业登记与档案管理,避免虚假登记风险。
制度完善: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举报处理等配套制度,出台多项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
执法强化:开展整治地方保护专项行动,纠治不当市场干预。
企业应对:
加强内部竞争合规审查,防范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
警惕“勾引投资、圈地收割”现象,审慎评估地方招商承诺,避免陷入“引进—圈禁—清理”陷阱。
积极反映遭遇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问题,维护公平竞争权利。
过罚相当: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行“首违不罚”“轻微不罚”。
职业索赔规制:依法规制恶意索赔,明确“不误导的瑕疵”范围。
企业应对:
建立合规内控机制,尤其在广告、产品质量、数据使用等领域。
防范“远洋捕捞式执法”,即跨区域、运动式、选择性的执法行为,应通过专业法律团队提前布局,构建执法应对机制。
遭遇职业索赔时,依法抗辩,配合监管调查,争取合规整改机会。
质量强企:推出质量融资增信制度,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标准先行: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推动标准“走出去”。
企业应对:
参与质量强链、标准创新项目,提升行业话语权。
借助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食药安全:落实“四个最严”,建立食品“吹哨人”制度。
产品与特种设备安全:加强源头治理,实施生产许可与强制性认证。
企业应对: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定期开展风险自查。
关注高风险产品监管动态,提前合规整改。
外资登记便利化:优化公证认证流程,支持电子化登记。
制度型开放: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
企业应对:
外资企业可积极利用登记便利政策,优化在华布局。
参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拓展国际合作。
一件事改革:推进准入退出、分型分类帮扶等集成服务。
行风建设:打造满意窗口、减负监管、服务型执法。
企业应对:
关注地方政务服务创新,争取试点政策支持。
用好12315等投诉服务平台,维护合法权益。
研读政策,主动对接
企业应组织专项学习《重点举措》,识别与自身相关的制度红利,如电子证照、质量融资、首违不罚等,主动对接政策资源。
构建全周期合规与风控体系
建议引入如法媒汇屈新峰律师团队等专业机构,从事前政企关系润滑、事中法律合规布局,到事后法律与媒体联动应对,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与危机处理机制。
善用专业力量化解风险
面临监管调查、异地执法或合规争议时,应尽早引入法律、媒体与政府事务专业团队,通过合规整改、沟通协调、舆论引导,避免行政或刑事风险升级。
参与政策反馈与共建
通过营商环境圆桌会议、监督员机制等渠道,反映企业诉求,参与政策优化,推动形成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结语
《重点举措》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营商环境建设进入系统化、法治化、国际化新阶段。企业应把握政策导向,增强合规能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在监管中发展,在规范中成长”。
——未来门研究院 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
2025年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