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未来门经济研究院牵头,联合法媒汇平台、北京市荣丰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了一场以“现实世界资产(RAW)代币化的法律前沿问题”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就RAW资产代币化的定义、法律属性、潜在风险及合规框架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多项前瞻性观点。
一、RAW资产代币化的核心定义与法律定性
研讨会伊始,主办方北京未来门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叶洪首先阐明了概念:“RAW资产代币化,本质上是将实体资产的权益进行数字化映射的过程。它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房产、艺术品、金融资产等‘现实世界资产’的所有权或收益权,转化为链上可自由流通的代币。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资产的流动性和可及性,更对传统的产权登记和交易模式构成了深刻变革。”

二、法律挑战:从确权到监管的全面审视
在讨论法律挑战时,北京市荣丰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屈新峰重点分析了其中的核心风险。“RAW代币化的首要法律障碍在于‘资产确权’,”屈律师指出,“如果链下资产本身的权属不清晰、存在争议或被设置了第三方权利,那么链上代币的价值和合法性就将成为空中楼阁。其次,智能合约虽然能自动执行,但其法律效力、在发生bug或条件歧义时的司法救济途径,都是现有法律体系必须直面的新问题。”
法媒汇平台的包江则从监管合规角度补充道:“代币的性质认定是监管的枢纽。一旦被认定为证券,就将触发严格的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牌照要求。同时,代币的发行与流转全过程,必须嵌入反洗钱(AML)和反恐怖融资(CFT)的合规设计。此外,跨境交易中的司法管辖冲突和数据出境合规问题,也是项目方必须预先评估的法律雷区。”
三、合规路径与未来展望:构建可信的数字化未来
面对挑战,专家们也共同描绘了可行的合规路径。
屈新峰律师强调:“合规是创新的生命线。我们建议项目方在启动前,就引入法律专业人士进行‘法律+技术’的双重尽职调查。这不仅包括对底层资产的权属核查,也包括对智能合约代码的法律逻辑审查,确保‘代码即法律’的愿景在现实法律框架内安全运行。”
包江顾问进一步建议:“行业亟需探索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法律文件与智能合约模板,将法律条款以代码形式固化。同时,与监管机构保持积极沟通,在沙盒监管环境下进行试点,是推动行业稳健发展的关键。”
最后,北京未来门经济研究院的叶洪研究员总结展望:“RAW资产代币化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大势所趋。它的健康发展不能仅靠技术单兵突进,而需要一个由明确法律、适配监管和行业标准共同构成的‘信任基础设施’。我们研究院将持续推动跨领域的对话,为这一新兴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结: 本次研讨会清晰地表明,RAW资产代币化虽重塑了资产价值的流通方式,但其长远发展深度依赖于法律框架的完善与合规实践的落地。唯有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充分释放其巨大的经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