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门研究院 | 2025 年 11 月
基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背景,结合 2024–2025 年行业数据,深入分析在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变革交汇背景下,文化产业面临的四大核心机遇——精品 IP 运营、文化科技融合、全球化传播、人才服务创新,并提出“IP 化运营、科技化融合、全球化视野、人才化驱动”四大实现路径。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19.14 万亿元,数字文化出海规模突破 3700 亿元。报告指出,企业应聚焦原创核心、技术赋能、全球叙事与人才支撑,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引言: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驱动下的产业变革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提升文化原创能力”与“培育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在政策引导、社会消费升级(高质量文化内容需求持续增长)与数字技术革新(AIGC、VR/AR 等技术广泛应用)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文化产业迎来结构性转型的重要契机。2024 年数据显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较 2020 年增长 37.7%,数字文化贸易占比达 25.8%,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本报告系统梳理四大核心机遇及其实施路径,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核心发展机遇:四大领域的深度洞察
(一)精品内容创作与 IP 全链路运营机遇
机遇内核:政策推动文化创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社会对兼具文化深度与独特性的内容需求日益增长,IP 全链路开发成为价值释放的关键引擎。
叙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议题的创造性融合成为内容破局的核心。例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现代化方式演绎唐诗文化,票房达 18.24 亿元,跻身中国影史 10 亿票房阵营,印证了传统元素当代转化的市场潜力。
IP 价值释放:遵循南开大学周志强教授提出的“科学 IP 转化机制”,优质原创内容可实现跨业态拓展,从文学、影视延伸至游戏、剧本杀、主题乐园及联名商品等领域,构建完整的 IP 生命周期价值链。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机遇
机遇内核:数字技术重塑文化创作、传播与消费场景,催生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博等新业态,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AIGC 赋能创作:AI 技术在剧本构思、角色设计、音乐制作等环节的应用,显著降低创作门槛,提升生产效率,并支持个性化内容供给。
沉浸式体验经济:VR/AR、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实现“文物活起来、故事走进去”的体验升级,数字博物馆、虚拟演艺等项目广受市场欢迎。
数字资产开发:博物馆数字化藏品、线上虚拟展厅、文创数字藏品等成为文化资源变现新路径。2024 年数字文化贸易规模突破 3700 亿元,凸显数字资产的商业前景。
(三)中华文化全球化传播机遇
机遇内核:中国原创内容在海外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网络文学、国风游戏、短剧等成为文化出海的主力军,为企业品牌国际化提供战略契机。
细分领域突破:
网络文学:2024 年出海营收达 48.15 亿元,覆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用户超 3.5 亿,古言、现言题材表现突出;
国风游戏:2024 年海外销售收入 185.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39%,以《黑神话:悟空》《永劫无间》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游戏跻身全球热销榜单;
短剧出海:2024 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超 2.3 亿美元,TikTok 等平台成为轻量化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展现当代中国生活风貌。
政策支持加码:2025 年多部委及广东、浙江等地出台政策,推动“组团出海”“粤产游戏出海矩阵”等模式,降低企业出海成本与风险。
(四)文化人才与创意管理服务机遇
机遇内核:政策强调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催生对专业人才孵化与创意项目管理的刚性需求。
新型人才服务:服务范围从传统艺人经纪扩展至编剧、设计师、独立游戏制作人等创意人才的全周期孵化,提供知识产权代理、项目对接等一体化支持。
专业管理赋能:创意团队对财务管理、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投融资对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服务需求上升,推动细分领域服务平台与工具的发展。
三、关键实现路径:从机遇到价值的转化框架
(一)路径一:构建“原创 IP 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战略定位:从短期内容制作商转型为长期 IP 运营商,实现价值最大化与生命周期延长。
源头深耕:签约潜力创作者,设立原创工作室,构建优质内容供给体系;
顶层设计:项目初期即规划文学、影视、游戏、衍生品等多业态开发路径与节奏;
长线运营:以品牌化思维运营 IP 社群,持续注入新内容,摒弃短期套利,延长 IP 生命周期。
(二)路径二:践行“文化 + 科技”双轮驱动战略
战略定位: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以技术赋能创作、传播与消费全链条。
技术研发联动:与科技企业、高校共建实验室,聚焦 AIGC、VR/AR 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应用;
数据智能平衡: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优化创作方向,同时坚守艺术独创性,避免唯数据论;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版权存证平台与数字资产库,为文化资产流通提供支撑。
(三)路径三:实施“本土深耕 + 全球表达”策略
战略定位:立足中华文明根基,采用国际通行叙事方式,实现“中国故事,世界表达”。
本土资源挖掘:扎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与社会变革实践,提炼具有共鸣的情感内核;
国际化适配:联合海外本地化团队,优化视听语言与文化表达,降低跨文化传播障碍;
全渠道覆盖:借助 Netflix、Steam、TikTok 等全球平台,构建多元化内容分发网络,扩大海外影响力。
(四)路径四:构筑“人才为核心”的生态体系
战略定位:打造创意人才集聚高地,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原创活力。
产学研协同:响应周志强教授建议,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创作者进校园、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激励机制改革:建立原创容错机制与专项奖励制度,将“原创性”作为评奖与项目评审的核心标准;
知识产权保障:构建清晰的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原创者获得合理回报,激发持续创作动力。
四、结论:把握政策红利,共建文化产业新生态
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机遇,源自政策支持、技术革新与文化自信的叠加效应。企业应以“原创 IP”为价值核心,以“文化 + 科技”为增长双轮,以“全球化视野”为拓展方向,以“人才驱动”为根本支撑,将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文化产业营收持续增长与数字出海规模扩大,那些坚守原创精神、积极拥抱技术、深耕本土文化并善于全球表达的企业,不仅将在 19 万亿级的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更将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族复兴贡献商业价值。研究院建议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围绕四大路径精准布局,在政策指引下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